“自動”升級,智能制造宣告“智動”時代來臨
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是近年來的熱門議題,想要了解智能制造就要先了解智能制造的背景概念“工業4.0”。過去歷史經歷過三次的工業革命,從蒸氣機引進而開啟了機械化時代的工業1.0開始,再到運用電力創造大量生產的工業2.0,以及透過PLC/CNC控制器和機械手臂來提高自動化控制的工業3.0。如今,全球制造產業開始走向結合軟硬件與網絡的工業4.0時代。
圖一:制造業曲線變化
全球制造強國相繼推動智能制造政策
智能制造概念伴隨著工業4.0一詞,最早為2011年Bosch與德國科學院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共同提出。在德國提出工業4.0政策后,許多國家與廠商也相繼推出相對應的智能制造政策。諸如美國AMP(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計劃、日本產業重振計劃與中國大陸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韓國智能工廠普及與擴散推動計劃等。
目前為止,雖然持續有各式各樣產官學研的活動在研究、討論、推動智能制造或是智能制造的發展,但對于許多業者來說,智能制造仍然是一個模糊且莫衷一是的概念。簡而言之,智能制造并無單一、固定的模式或樣板,而是各國因應其不同產業結構與未來發展需求而制定。不過之間共通性,就是打破過去既有對制造業的認識與想象,發展出更“智能”的制造模式。
這跟過往熟知的自動化生產有何不同?簡單來說,智能制造就是運用基礎機械設備,加上信息硬件、軟件、系統整合技術與通訊標準,使工廠的生產行為具有感測物聯網(IoT)、數據搜集分析(Big Data)、人工智能、虛實系統整合(Cyber-Physical System)且具人機協同作業的特色。以德國智能制造政策“工業4.0”當作范例,便是要將制造業從自動化、大量生產,轉為虛實整合,也就是將虛擬互聯網應用在實體工廠系統中,并結合數據分析以改變既有制程。
圖二:主要國家智能制造推動政策
智能制造席卷不同產業,未來制造將更自主調整、產品更訂制化
那么,智能制造會為制造業帶來什么樣的轉變?未來諸如貨物、運輸、環境、原料、零件、設備、庫存、工廠環境、伙伴數據、生產后的產品信息、顧客使用行為等數據,都是被搜集、控管的對象,甚至可以機動性的根據生產狀況變更程序、預測且排除故障。未來將可以自主調整上下游供應配送、優化生產環境的資源與能源配置,促成上下游協同與多工廠協調,并實時逆向追蹤生產進度與履歷,與建立售后顧客評價追蹤等服務內容,讓產品能夠愈來愈貼近顧客需求與進行更訂制化的服務。
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的安貝格智能工廠(EWA)便是全球最著名的案例,在工廠生產面積與員工人數,歷經20多年不變的情形下,產能竟然可以提升8倍。原因即在于導入工業數據搜集分析機制,整個工廠內所配置的30多億個組件,都設定有專屬的識別ID、每天產生5,000萬筆與生產過程有關的數據。透過虛實整合運作,將近75%的生產作業已經實現自動化,僅有25%工作需要由人力來完成,整個工廠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生產交貨。
如今,全球已經有許多大型企業引進智能制造概念,更橫跨不同產業,在汽車業、物流業、機械業、化工業等都已經有實例。例如美國特斯拉(Tesla)的超級工廠、美國亞馬遜(Amazon)的倉儲機器人、德國西門子(Siemens)的安貝格工廠、德國BASF的智能工廠、日本fanuc的機器人工廠及日本佳能(Canon)的無人工廠等。
隨著未來勞動成本上漲與缺工等問題將愈趨明顯,智能制造也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無論是積極引入、或是被動的跟隨潮流,這波產業革新的熱潮如今已經席卷全球制造業,未來將一路蔓延至一般產業別,屆時對全人類的影響將更加無遠弗屆。
參考資料:
https://www.4ann.com/member/invite.php?user=sin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