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刷新人類未來,智慧勞動才是中國式財富夢的主流
理想的社會是消除貧窮、共同富裕。
貧富是存量問題,收入分配是增量問題。如果收入分配公平,即創造社會財富越大,收入分配越多,就會有效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愿望,促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同時需要扶持勞動能力缺失的公民,這是國家和社會的人性義務。因此貧富問題和收入分配問題,既要從經濟角度考慮,也要從社會角度考慮。
同時,貧富是結果,收入分配是因。從收入分配入手解決貧富差距問題,是從授之以魚變為授之以漁。
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收入分配體系,目標不是減少富裕、共同貧窮,而是共同富裕、消除貧窮。
獲得更高收入的路徑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人們收入的差異?
人們創造財富的多少包括創造財富的欲望、創造財富的能力和資源條件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有的人更加勤勞、更加有追求,就具有更加強烈創造財富的欲望,就更可能獲得更多收入;有的人更聰明、更會組織和合作,有更強的能力,也會更可能獲得更多收入;有的人擁有更多人脈、市場、資本等外部資源,也具有獲得更多收入的可能。
歸納一下,現實世界中,獲得更高收入可能有以下8方面的原因:1、企業家創業,承擔了比員工更高的風險和責任,成功后取得更高收入。人們往往容易看到成功企業家的收入和光環,而忽視他們創業失敗的比例:創業3年后僅有不到30%的企業能夠生存,5年后只剩10%左右。企業家肩負著更大的風險和責任,企業遇到困難,員工可以跳槽,企業家卻不行。而成功的企業家更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成為帶動一批又一批創業者的社會榜樣,其創造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其個人得到的財富,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
成功的企業家往往具有與職業經理人不同的三大特質:一是對創業目標的執著和責任心,面對困境不能逃避,企業家必須給客戶創造價值、給員工創造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二是冒險精神,敢于沖破傳統、進入未知領域的人才可能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三是在不確定環境的決策力,職業經理人往往通過各種專業理論和方法進行戰略分析,而市場中的決策時機稍縱即逝,一般來不及獲取足夠信息,必須進行模糊決策,企業家就是具有這種直覺和潛質的人。
根據我們2017年的統計,中國的高凈值人群中,大約有60%左右是企業家和自由職業者。而這些民營企業家又給國家創造了60%以上的就業崗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可以預期,未來中國小康的全面建成和中產階級的壯大,必須依靠企業家。
2、智慧和勤勞,更多的發明創造和更多的高質量產出,帶來更高收入。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本上依靠科技進步和商品服務,科技工作者和商品服務的提供者顯然應該獲得應有的回報。智慧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理應成為主要的財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的對象,勞動成果的質量和數量應當成為收入分配的核心依據,這既是成為富裕人群的重要源泉,更是中產階級的主要源泉。根據我們2017年的統計,中國的高凈值人群大約有25%是職業經理人和專業人士,他們憑借自身的智慧和專業能力創造了社會財富,也創造了自己的高收入。
3、掌握更多、更及時市場信息和資源,具有更加敏銳的商業嗅覺,通過市場套利獲得更高收入。現實的市場會受到區域和行業或多或少的分隔,市場嗅覺靈敏的商人可能利用這些差異牟利。由于價格高低往往是供求關系的反映,從低價區域購進到高價區域賣出商品,客觀優化了市場的資源配置,使得市場機制更加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場波動。
4、新興稀缺行業、稀缺崗位也往往會具有更高收入。新興行業對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更高的收入會優化行業區域之間的人才資源配置,比如對于優秀醫生和教師,應該給予更高待遇,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緩解醫療和教育資源不足的供給側壓力。
5、利用市場壟斷或政策優勢,獲得更高收入。這方面的高收入對社會財富的創造并不是最有效的,應認真對待。
6、利用已有的資本、資產優勢,投資獲利或資產回報,如股票投資或房產出租等。
這方面是對社會資本和資產資源的優化再配置,雖然不屬于按勞分配的核心范疇,但在一定程度上客觀起到了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例如當前高凈值人群投資創業創新,是對產業資本、政府資金必不可少的補充,是分散社會投資風險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
7、遺產繼承。富過三代是中國人的夢想之一,是中國人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但如何平衡蔭及子孫和階層固化,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8、意外收入等其他。每個人的能力和條件存在差異,即使能力相同,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收入也可能差異很大。比如江浙閩往往具有更精明的經商氛圍和頭腦,企業中的銷售、技術、行政等不同崗位也會有不同的收入及穩定性。而且,每個人在不同職業階段也會經歷收入變化的過程。
同時,我們發現貧窮或低收入也存在5類不同的情況:1、因為殘疾、疾病或意外等原因造成的勞動能力缺失;2、因為信息、環境閉塞等原因造成的機會不均等導致收入低;3、因為教育與成長環境差異造成的收入低;4、因為能力差異導致的收入低;5、因為懶惰、不愿就業造成的收入低。
共同富裕+保障弱者
社會主義收入分配體系的科學與公平在于按勞分配和社會保障,即勞動實現共同富裕、人性關懷保障弱者的統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分化不是社會主義,不按勞分配的“大鍋飯”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貧窮。
所謂按勞分配,就是創造財富越多,收入就應該越多。尤其是腦力勞動,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不斷升級的今天,簡單的體力勞動和重復勞動已經逐漸被機器替代,智慧勞動才是人作為高級生命的特征,人才和智慧才是真正的紅利。
鼓勵富裕而不是限制富裕,需要深刻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就是當前對收入分配和貧富問題也應該做結構性的分析,而不是一刀切。鼓勵智力與智慧勞動致富,通過先富創造更多、更優質的就業機會,通過先富建立人才紅利致富的社會榜樣,通過先富參與慈善公益成為國家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從而真正達到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對待貧窮應該幫弱不幫懶,也需要結構性區別分析。對沒有勞動能力或勞動能力不足的人要“授之以魚”,以政府保障為基礎,消除貧困;對于希望勞動致富但缺乏教育和信息及發展外部環境條件的,要“授之以漁”,通過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環境建設等,打造勞動者自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切斷貧窮的惡性循環鏈條;對于懶惰缺乏勞動意愿的,應通過教育體系建設和信息平臺建設喚醒其靠雙手和大腦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要“授之以欲”,解決其致富的內心障礙。
因此,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稅收的目的不是“一刀切”的把高收入降下來,而是對智慧勞動致富和資源資本致富等不同情況的結構性區別對待,建立幫助社會弱者的資金保障體系,同時鼓勵富裕人群自發組織慈善公益體系,成為政府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
效率和公平其實是不矛盾的,真正的公平就是按勞分配,就是同時實現了效率優化,避免了讓干的少、干的差甚至不干活的人不勞而獲,和能者同酬;公平還包含了人性的關懷,包含了“授之以魚”、“授之以漁”和“授之以欲”的平衡。
因此科學的個人收入稅收制度應該是鼓勵智慧勞動致富、創業創新致富,調節資本資產收入和繼承收入,限制壟斷和投機收入,禁止非法收入,建立負所得稅機制激勵自我脫貧,同時探索多元化的慈善與公益體系,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收入分配體系,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