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概念火熱,去年買下全球三分之一的工業機器人
正如過去媒體所報道的,隨著中國勞動力工資水平的飛漲,企業正在加快機器人在工廠中的部署。這種趨勢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工業自動化領域中的領先地位。
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約180000臺,其中約五分之一被中國企業購買;2016年,這一數據就已經增長到了三分之一,而來自中國的訂單量超過90000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智能制造概念的火熱程度,同時或許也能引起中國本土機器人公司的思考。
全球工業自動化回歸繁榮,工業機器人的身影無處不在,它們或在搬運沉重的汽車底盤,或在組裝精密的電池托盤,或在從事其他工作。機器人在制造業領域得到普及應用的趨勢已經被媒體廣泛報道,因而被大家所熟知。
在美國準備在制造業領域中趕上自己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對手,特別是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承諾要讓制造業崗位重回國內的情況下,2017年第一季度,美國國內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卻猛增。
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2017年Q1季度,北美地區的制造商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費用支出為5.1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2%。
這些機器人中的絕大多數進入了鋼鐵和汽車制造業中心所在地——印第安納州、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這份報告還指出,在今天的美國制造重鎮托萊多和底特律,每1000個制造業工人中就有9個機器人與他們協同工作——這一數字是2010年時的3倍。
但與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相比,美國市場的表現就有些相形見絀了——據統計,僅去年一年,中國國內就購買了9萬臺(套)工業機器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訂單總量的三分之一。
來自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預測認為,到2019年時,中國國內工業機器人的年度訂單將增加到16萬臺(套)。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將會對制造業崗位回流到北美地區發揮直接作用。因為制造企業都意識到,他們可以通過配置機器人的“熄燈”工廠(指不用照明的工廠)來實現流水線更高效率的生產,也能夠借此大規模降低制造成本。
當然,這種趨勢并不能真正挽回美國國內制造業崗位的流失——如果所有企業都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也只能是減緩制造業崗位數量的下降。現在,企業花在機器人方面的投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就像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這樣的學者,甚至普通投資者,也在探討自動化技術以根本性方式重塑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潛在可能性。
作為全球制造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內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從東亞地區到北美地區,再到歐洲地區,跨國企業正在順應這種發展潮流。因為從部分程度上來看,自動化技術可以滿足企業生產精密產品的要求和對勞動力的儲備。跨國企業和那些已經在第一時間離開中國的公司,其在工業機器人方面的費用支出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從總體格局來看,與其說這是20世紀海外制造業繁榮的回流,不如說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工作崗位的逐漸消失。
隨著自動化技術和機器學習的不斷進步,所有的普通勞動者,除了從事專業技能要求最高的職業者之外,都將慢慢看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消失在機器人大軍中。樂觀的人則可能希望——自動化技術產生的后果,可能會有限地讓勞動者享受他們的空閑時間,并實現更有意義的個人追求。無論自動化技術是否會導致所有生活標準變的更高——或者說導致進一步的失衡,讓已經不平衡的經濟更加不平等。一切的結果都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