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缺口每年100萬 人工智能呼喚建立一級學科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又是重中之重。日前,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這令業內專家感到振奮。 據專家估計,我國智能學科人才需求缺口每年接近100萬,但由于智能學科與技術目前尚不是一級學科,直接影響到學科布局,進而影響到人才的培養。如何加快我國人工智能學科人才培養,相關專家發表了看法。 我國智能學科建設相對滯后 近年來,全球智能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發展智能科學與技術已經提升到各國的戰略高度,美國、歐盟、英國、日本、俄羅斯等紛紛制定了人工智能國家發展計劃,我國也先后出臺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規劃。 然而,令相關領域專家們憂心的是,我國智能學科的建設卻相對滯后,智能學科與技術尚不是一級學科。“這導致智能專業教學和科研活動散落在其他多個一級學科中,智能專業課程不是重點學習內容,學時占比也較少,存在著高開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放春指出。 人工智能學科覆蓋面廣、包容性強,應用需求空間巨大,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最具發展前景的學科之一,所培養人才的就業方向幾乎覆蓋了所有的領域。楊放春認為,這體現了智能科學教育需求的普遍性,此外,創新創業高潮、社會老齡化、勞動力紅利減少等因素使得這種需求更加迫切。 “我們正在積極進行學科建設,加強人工智能一級學科的建設。”國家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7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指出,在制定《規劃》過程中,國際上的一些大企業給他們最大的啟發就是對人才的重視,與他們相比,國內企業最缺的就是高端人才。 一級學科建設須提速 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倒逼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的設置亟須提速。記者從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了解到,該學會曾聯合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電子學會、中國通信學會等20個學會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42所高校,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機構、企業等,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一級學科的論證要求,先后經過近百次調研論證,征求了上萬位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意見,從智能學科的引領性、獨立性和普遍性三方面論證,最終形成《“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論證報告》(后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智能是創新的原始驅動力,是生產力中的核心生產力。“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設立,不僅可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時會促進工學、理學、醫學等學科的發展。 據悉,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已達36個;在教育部研究生專業目錄外,設置了“智能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方向已達79個;“智能科學與技術”論文、著作和教材出版在全球呈現了“井噴”態勢。 數據顯示,中國知網中與智能主題相關的學位論文占3.5%,遠大于按目前111個一級學科計算的平均數0.9%;國家一級學會中已有70多個學會設置了與智能相關的專委會。同時,已有的師資隊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設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此,《報告》認為,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正當其時,可以實現智能人才培養,尤其是本科生教育的專業化、規范化和規模化,這門學科可以屬工科學位,也可授予理科學位。 但是,根據國家教育部按每十年調整一次學科結構的節奏,“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設置要等到2019年才能調整。這讓專家們感到著急,他們期待,國家教育部能夠打破常規,盡快做出調整。 應盡快建立獨立的課程體系 對教育而言,智能學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系統掌握智能科學與技術、具有現代創新意識和素質的智能人才,可在各行業中從事智能理論和技術研究、智能工具和系統研發以及智能工程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李萌在吹風會上指出,從技術發展看,從腦科學突破角度發展人工智能,現在還有局限性。所以現在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在大數據基礎上的,再加上受腦科學啟發的類腦智能機理綜合起來的理論、技術、方法形成的智能系統。 作為一級學科的“智能科學與技術”,應該有相對明確、獨立、成熟的二級學科支撐,并能夠覆蓋智能學科的整個內涵,學科奠基人被學術同行廣泛認可。經過反復論證,智能學科有可歸屬的二級學科支撐。對此,專家們達成共識的5個二級學科分別是腦認知機理、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機器人與智能系統。 在上述二級學科中,最年輕的知識工程是1977年提出的,距今已有40年的歷史,其中受學術同行公認的奠基人有麥卡錫、明斯基、西蒙、費根鮑姆、圖靈、付京孫、王浩、吳文俊、蒲慕明等3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僅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0人之多,圖靈獎獲得者6人,這即便在其他一級學科中也是不多見的。 在學生具體學習過程中,《報告》建議,專業基礎課程可以設置為腦認知機理、神經網絡、計算認知、交互認知、記憶認知、人工智能導論、機器人學、機器倫理學等。同時,專業課程建議設置認知物理學、記憶與推理、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不確定性人工智能、機器翻譯、情感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圖像認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知識圖譜等。對于選修課程,論證組則建議開設模式識別、專家系統、智能博弈、機器證明、群體智能、深度學習、服務機器人、無人機、智能駕駛、智能測評等課程。 《規劃》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第一個系統部署的文件,對未來的人才培養還進行了如下規劃,“盡快在試點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方向的博士、碩士招生名額。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重視人工智能與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李萌介紹。 “同時,《規劃》也是我國面向未來打造先發優勢的一個指導性文件,重點對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保障措施進行系統的規劃和部署。”李萌表示,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國家將在深度研究基礎上繼續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