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十年前比,中國的用工成本增加了2.5倍 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正是中國目前遭遇經濟結構問題的觸發因素之一。 過去30多年,中國憑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成功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早已今非昔比。 麥肯錫公司今年6月發布的《中國的選擇:抓住5萬億美元的生產力機遇》報告援引的數據顯示,2004年到2014年這十年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2.5倍。同時,和美國、法國等國相比,中國的企業主需要承擔的員工社保費用負擔,也非常沉重。 (圖片來源:麥肯錫;漢化:DT財經) 報告舉例說,不斷提升的用工成本,已經損害了中國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比如中國制鞋業占全球的出口份額已經從2010年的52%下降到了46%,但像越南、柬埔寨和印尼的份額卻在增加。另外,中國的紡織品行業也遇到了類似的沖擊。 實業難為,中國經濟過度倒向金融業 勞動力成本上升,投資驅動的經濟模式被認為不再具有可持續性。這觸發了中國經濟的轉型。但目前的轉型嘗試,似乎不完全可持續。 DT君從麥肯錫報告中發現,制造業給中國經濟的利潤貢獻度已經大幅減少,而金融服務業已經成了當前中國經濟最為倚重的行業。這也就是說,金融業成了中國經濟利潤的最主要來源。 (圖片來源:麥肯錫;漢化:DT財經) 上圖是中美兩國2004年以來經濟收益的結構變化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十年來金融業收益迅猛增長,遠遠甩開了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在內的其他產業。與之相比,研發驅動型產業就可憐得多,幾乎沒有什么經濟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制造業轉向金融業主導,其背后存在極大的風險。美國的慘痛經歷就是最好的佐證。2008到2011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經濟虧損高達4190億美元。這其中金融業占據了絕大部分的虧損。走出金融危機后,美國研發型企業異軍突起,占據了“最具經濟效益產業”的寶座,這也讓美國經濟快速復蘇,三年后就妥妥地重回世界之巔,經濟收益達到5350億美元。 DT君覺得,如果失去穩定的實體經濟,僅僅依靠金融業的“高度繁榮”,一旦風險大規模爆發,那后果恐怕難以想象。 制造業大省加強“研發型制造”,但前路漫漫 那么,中國能學美國,更加倚重研發么?通過加強研發型制造業的發展,使得實業重回軌道? 改革不是沒有。那些傳統上被視為中國制造業基地的東部經濟大省,如今也越來越轉向服務業和研發主導型的制造業,而不再僅僅依賴基礎設施投資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不信你們可以看下圖: (圖片來源:麥肯錫;漢化:DT財經) 上圖顯示,傳統的制造業強省江蘇和浙江,在服務業之外,研發主導型的制造業也占有較大比重,看起來這兩地的制造業企業都在加大研發力度。而像北京和上海,則主要以服務業為主。北京的服務業占經濟的比重高達80%。 但令DT君很意外的是,北京雖有中關村,但研發主導制造業的比重卻僅有10%,和山西、黑龍江相當。為什么帝都的研發型制造業這么少?DT君目前還不得而知。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較發達省市的企業已逐步意識到研發的重要性,但推進并不容易。對很多企業來說,要搞好研發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很多時候,花去了大量的研發資金也不見得會得到多少利潤,而大部分企業并不愿意冒險進行大規模研發創新。 機器人能拯救成本越來越高的中國制造嗎? 那么,怎么解決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問題呢? 麥肯錫公司認為,中國可以推進企業的運營轉型,從而來提升生產力。比如提高自動化率、提升能源效率、精簡流程。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如果實施徹底的改革,中國的勞動生產力將提升15%。 麥肯錫提了一個良方:推進工廠的自動化,尤其要用機器人。 下面這兩張圖可以看出,中國的機器人使用率非常低,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國的四分之一。而在最擅長使用機器人的韓國,其使用率竟是中國的13倍。 (圖片來源:麥肯錫;漢化:DT財經) 一臺機器人的成本或許確實比一個富士康普通工人的用工成本要高,但機器人所帶來的生產力卻比普通工人要強得多。難怪人家富士康,也都要引入機器人來代替人工了。
|